近年来,随着病原谱的演变与检测技术的迭代,手足口病的防控与诊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急性传染病,不仅波及范围广、传播力强,更因其病原体多样、临床表现复杂而持续引发公共卫生关注。
近年来,随着病原谱的演变与检测技术的迭代,手足口病的防控与诊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将从疾病特征、流行病学趋势、检测产品现状等方面展开分析。
01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感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咽喉痛,全身不适,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常见传染病,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症状轻微,并且具有自限性,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有致死性心肺功能疾病和神经系统并发症,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甚至可导致死亡。

自2008年起,我国将手足口病正式纳入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使其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在时间分布上,手足口病有显著的双峰季节性特征,即春夏季主高峰(4-7月)和秋季次高峰(9-11月),这种模式与气候因素和人群聚集活动密切相关。
在地区分布上,南方省份因气候温暖湿润,其报告发病率和疫情活跃度通常高于北方地区。
在人群分布上,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是绝对的易感和高发人群。
202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手足口病的发病病例数超过百万。近期,手足口病也进入到爆发季。

(数据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02
01.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播机制呈现多途径、高密度的接触性传播特征。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人际间传播:
粪-口途径是本病最经典和主要的传播方式,病毒在感染者肠道内复制后随粪便排出,可长时间存活于环境中,易感儿童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水源、食物、手或物品(如玩具、门把手)后经口摄入而感染;
密切接触传播是日常生活中最为直接的方式,易感者通过接触患者的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如唾液、鼻涕),或间接接触被这些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如毛巾、玩具、餐具)而感染;
此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为重要途径,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含病毒飞沫可被近距离吸入导致感染。这些传播途径的共同作用,使得托幼机构、儿童游乐场所等儿童聚集环境极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02. 致病病原体
人类肠道病毒主要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 A 组(Coxsackievirus A,CA)、柯萨奇病毒 B (CoxsackievirusB,CB)、人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简称埃可病毒)(EchovirusECHO)、新肠道病毒等[1]。
肠道病毒家族的致病性呈现出高度的复杂多样性,其核心特征在于病原体与临床表现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交叉网络关系。一方面,同一种临床综合征可由多种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引发,另一方面,同一种病毒又可导致多种不同的疾病谱。下面是肠道病毒所致的部分疾病:

其中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 A 组的 2、4、5、6、7、9、10、16 型等,B 组的 1、2、3、4、5 型等,肠道病毒71 型及埃可病毒等,其中以 EV71 和 CA16 型较为常见。
不过,早在 2016 年,肠道病毒 A71 的灭活疫苗就开始广泛使用,显著降低了该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的发生率。
由于不同肠道病毒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作用,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原谱近年来发生演变。柯萨奇病毒A6型(CVA6)已成为我国多地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3]。
03. 变化趋势
(1)发病年龄有增大的趋势。有研究指出,近年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发病年龄谱有所拓宽,并且成人病例占比也呈增加趋势,最高发病年龄由2009年的38岁上升到66岁。柯萨奇病毒A6型(CV-A6)在儿童和成人感染逐渐增多。
(2)病原谱的多元化。近 10 年来全球范围 HFMD 病原谱变化趋势与中国地区一致[2]。传统上,肠道病毒A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疫苗开始使用后,EV-A71导致的发病率下降,其他肠道病毒导致的发病率有所提升。
03
截至2025年10月,参考DataMed IVD数据中心(https://cndatamed.com/data/allcenter),国内获批的手足口病检测产品共119款。(详情见附表1)
从检测方法上看,分子检测占73.9%,主要以qPCR为主,免疫检测占26.1%,主要以胶体金为主。

从样本类型上看,覆盖血液、咽拭子、粪便、疱疹液、肛拭子,主要是以咽拭子和粪便为主。其中49款血液产品均为免疫检测产品。

从检测靶标上看,主要还是以检测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的核酸和抗体为主,有6款产品是检测柯萨奇病毒A6型,其中有5款是同时检测柯萨奇病毒A6/A10。其他检测的病原体还有埃可病毒。


从时间趋势上看,2014年-2017年逐年递增,之后突然大幅减少,近5年每年的试剂盒注册数量基本不超过5个,且获批的产品以分子诊断产品为主。

是什么原因导致新注册的手足口病试剂盒数量减少?
原因一:疫苗的防控。
2015年12月,EV71疫苗在中国上市,有效地预防了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
原因二:监管变化。
2018年,我国取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监管。监管机构的变化可能使审评标准发生变化,进而可能间接导致2018年手足口病相关试剂获批数量的大幅降低,这一点也可以从我国整体IVD试剂盒获批数量变化上得到印证。
从发布的政策上看,同年(2018年),国家药监局发布了 《肠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这份文件极大地提高了注册的技术壁垒:
(1)极高的临床验证要求:新规要求临床试验总病例数不低于500例,且阳性样本必须覆盖EV-A71、CV-A16、CV-A6、CV-A10等多种血清型。
(2)苛刻的性能标准:对试剂盒的检测限、特异性、抗干扰能力等分析性能提出了远超以往的标准。

注:该表格注册产品为IVD注册产品
原因四:病原谱的变迁。
近年来,手足口病的优势病原体已从传统的EV-A71和CV-A16,转变为以柯萨奇病毒A6(CV-A6)、A10(CV-A10) 等更多元化的血清型。并且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除了EV71和CV-A16以外,还有CA2、CA6和CA10等20多种肠道病毒。这意味着,新申报的试剂盒如果仍只检测传统靶标,其临床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将大打折扣,企业必须开发覆盖更全的多重检测试剂。
原因五:技术的迭代。
传统的单一或低重数PCR试剂盒可能难以完全满足当前多病原体共循环的检测需求,多重检测是技术发展的趋势。
原因六:市场饱和,新进入者门槛高。
针对核心靶点(EV-A71、CV-A16)的市场已被几家早期获批的头部企业瓜分完毕,市场格局已经成熟稳定。
04
手足口病绝大多数病例表现为轻症,具有自限性,仅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甚至危重症。对于轻型患儿,处理原则以对症支持和家庭护理为主,具体包括:严格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加强口腔疱疹与皮肤皮疹的护理;及时控制高热,防止并发症。
我国每年报告发病数超百万例,在此背景下,发展安全、可靠的居家检测技术或将成为未来的方向,有助于家长实现初步筛查与及时干预。这对检测试剂盒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需具备多靶标联检能力以覆盖主要流行株,并同时满足高准确性、便携性、快速检测和自动化操作等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手足口病的病原谱已发生显著变迁,CV-A6、CV-A10等血清型逐渐成为优势病原。面对不断演变的肠道病毒种群,未来仍存在出现新变异株或局部暴发的风险。因此,持续开展病原学监测、推动检测技术升级与疫苗研发,仍是防控工作的关键环节。
附件1:
【分子检测产品】

【免疫检测产品】

【参考文献】
[1]《肠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徐颖之, 刘银龙, 郭林, 肖海峰, 李国顺, 顾美荣. 近10年国内外手足口病病原流行趋势及疫苗研究现状[J].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3): 211-21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1011-00064
[3]Huanhuan Lu, Jinbo Xiao, Wenhui Wang, Dongmei Yan, Tianjiao Ji, Qian Yang, Haiyan Wei, Yanhua Du, Yunting Zeng, Jun Guo, Jianhua Chen, Hanri Zeng, Yingying Liu, Shuaifeng Zhou, Hong Ji, Jianxing Wang, Xiaofang Zhou, Yong Zhang. Evolutionary Diversity of Coxsackievirus A6 Causing Sever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 China, 2012–2023[J]. China CDC Weekly, 2024, 6(20): 442-449. doi: 10.46234/ccdcw2024.086
[4]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