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源景泰科创始人朱坤

2025年10月14日,北京源景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李敏教授团队正式签署专利转化协议,就“一种核酸提取管、微流控芯片及多重核酸一体化检测方法”达成普通许可,金额为300万元人民币。该转化项目获得学术界、政府与产业界的多方关注。

在IVD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源景泰科为何选择聚焦科研成果转化这一路径?又如何通过“做增量”来实现“反内卷”?为此,《生物诊断》对源景泰科创始人朱坤进行了专访。

从寻找出路到实现底层技术突破
2011年,朱坤离开工作六年的达安基因,怀揣“寻求新技术突破”的初衷,开启了首次创业。直至2018年,朱坤联合多位合作伙伴共同投资2000万元,正式创立源景泰科。
公司的创立,与朱坤在2014至2018年间认知的转变密切相关。早在2015年,他便启动微流控技术的研发,成为国内最早涉足该领域的探索者之一。这段经历让他看到微流控技术在替代传统大型实验室方面的巨大潜力。
与此同时,在源景泰科成立之前,荧光PCR技术已发展近二十年,技术平台趋于成熟,若继续在原有体系内复制经验,虽操作容易却难以实现突破。此时,电化学技术平台在国外逐渐兴起,源景泰科果断放弃已深耕多年的光学系统,转而确立以“微流控+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为核心的技术方向。
2021年,罗氏公司以18亿美元收购以电传感技术为核心的分子诊断企业Genmark Diagnostics,进一步坚定了源景泰科对电化学平台前景的信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真正的进口替代,必须突破底层技术与关键原料的限制。 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应用于疾病诊断,需攻克三大关键环节:
  • 首先是高性能检测器的突破。 长期以来,国内电化学传感器多用于血糖、尿酸等生化指标检测,而国外已实现对蛋白、核酸的检测,主因在于国内缺乏高性能检测器。源景泰科自创立之初便启动相关研发,历时四年实现技术突破。
  • 其次是金电极印刷技术的突破。 传统血糖检测电极多采用石墨或银材质,不利于标记及大分子富集,而国外普遍使用金电极。为实现金电极的自主制备,源景泰科从早期依赖国外定制,逐步实现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历时近五年,为国内低温金电极工艺奠定基础。
  • 最后,要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真正应用于诊断领域,实现设备小型化、检测现场化乃至无创检测,还需将其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相结合。
坚持以底层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经过七年多发展,源景泰科已成长为国内提供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流控技术系统解决方案的“不二之选”。
转身破局,从“制造业”到“生产性服务”的战略升维
在突破核心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源景泰科也面临了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选择。最初,与多数IVD企业类似,源景泰科希望依托自身技术覆盖研发、生产、制造全链条,成为一家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微流控为核心技术的制造型IVD企业。
然而,在2023年,朱坤带领团队深入研判当前国内IVD行业特点,并在股东大会上做出战略调整,推动公司转向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企业。
这一转型直指当前IVD行业所面临的共性困境——产品从价值发现到最终上市周期过长。 在市场竞争日趋饱和的背景下,依靠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不仅难以精准识别有真实需求的产品方向,产品研发完成后还需经历复杂的注册审批流程,以及进院、收费、上量、回款等一系列后续挑战。
洞察到这一全流程中存在的痛点,并系统拆解从价值发现到产品上市各环节的风险,正是源景泰科转型后的核心目标。公司力图构建一种新模式:以高校科研需求牵引技术开发,以医院临床需求驱动产品设计,产品转化与注册环节则由源景泰科或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最终依托真实医疗场景推动产品落地。
正如创始人朱坤所言:“未来IVD行业从价值发现到产品上市的流程,必将走向分段协作、专业分工的模式。”
源景泰科正是凭借自身在电化学与微流控领域的技术积累,填补从科研到产品之间的关键缺口,帮助合作伙伴降低开发风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这种依托核心技术能力,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的路径,令人联想到华为、苹果等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例如华为通过打造鸿蒙操作系统、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及云计算等核心能力,赋能汽车等行业客户,而非直接参与整车制造。
当前,IVD行业正逐步进入“出清”阶段,“内卷”与“产能过剩”已成为行业关键词。在此背景下,源景泰科凭借自主构建的核心技术优势,实现从研发制造型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战略转身,这种资本投入更小、团队更加轻量、能力更为聚焦的模式,不仅回避了当前工业产能过剩的客观现实,而且经营风险更小,对产业发展更有利。
科研转化中的生动实践
科研是IVD产品化的起点,也是源景泰科发挥技术优势、助力成果转化的重要切入点。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一方面受限于部分科研与专利质量,另一方面,从高校专利到成熟IVD产品之间仍存在明显的转化断层。
专利需求方通常期望看到较为成熟的产品方案,而高校专利往往难以直接满足这一要求;专利研发人则在前期投入大量资源,期望通过转化实现合理回报。这一断层,正是源景泰科试图填补的关键环节。
基于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微流控领域的技术积累,源景泰科积极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协助提升专利质量与可实现度。依托自身技术判断与行业认知,公司从相关领域筛选具有转化潜力的高质量专利,并通过购买等方式,与科研机构一道,共同推动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走向应用。
2025年10月14日,源景泰科与上海仁济医院检验科李敏、汪骅教授团队正式签署“一种核酸提取管、微流控芯片及多重核酸一体化检测方法”专利成果转化协议,以普通许可方式实现300万元的许可金额。
此次转化历时一年有余。源景泰科将“是否具备真实转化基础”作为医院合作项目的核心评估标准。从认可专利价值,到验证其可重复性与可转化性,再到判断自身技术能否为转化提供支持——在上述三个条件均满足的基础上,才最终促成合作。
对源景泰科而言,此次转化也为公司原有的“电化学+微流控”技术平台引入了CRISPR诊断技术。朱坤表示:“CRISPR与我们现有平台是一种双向需要的关系。CRISPR技术让我看到了超越当前电化学核酸检测的可能。作为一种放大技术,它不仅能用于核酸检测,还可拓展至蛋白等标志物检测。要实现体系突破,就不能局限于现有技术,必须进行升维探索。”
未来,该专利将根据其产品价值点寻求最终的转化路径。源景泰科既可亲自承担产品转化任务,也可作为服务方协助有需求的企业完成转化。
“我们所做的,是在断层之间铺路,让有价值的技术得以转化,”朱坤总结道,“而更大的价值在于形成科学、可复制的模式。”
得益于此类成功实践,目前已有多家医院及转化基金机构正与源景泰科探讨更多合作可能。
未来方向:基于技术底座构建生态体系
面向未来,源景泰科并未选择构建泛化的科研成果“孵化”平台,而是坚持围绕现有技术能力实施纵向深耕战略。朱坤解释到:“我们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造了一个技术基座,未来希望围绕这一基础持续扎根生长。”
源景泰科将基于电化学微流控平台,进一步挖掘有价值的技术方向,孵化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产品,逐步构建起该技术平台下的生态系统。
若以三个关键词概括源景泰科的发展路径,应为:
  • “技术创新”
  • “战略转型”
  • “增量导向”
若非早期前瞻布局,并历时多年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与微流控核心技术,源景泰科将难以在庞杂的专利市场中精准识别高价值成果,也无法为优质专利提供转化支持,所谓生态构建便无从谈起。 这正是公司能够转型为高效服务型企业的根本依托。
2023年,新冠疫情影响渐退,源景泰科适时推动战略转向,凭借技术优势从传统制造型IVD企业转型为生产服务型企业。这一思维与路径的转换,使其在日益“内卷”的IVD行业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也为传统制造型企业与渠道型企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转型思路。
纵观其发展历程,无论是放弃竞争激烈的光学系统转向电化学平台,还是针对国内成果转化率低的现状搭建专利与产品之间的桥梁,源景泰科始终着眼于增量市场,选择有望推动行业进步的方向进行投入,这亦是其能够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关键所在。

收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