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曼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体(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体(tPAI·C)和血栓调节蛋白(TM)4项产品成功获批

文章来源:诺尔曼生物


近日,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传来喜讯,诺尔曼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体(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体(tPAI·C)和血栓调节蛋白(TM)4项产品成功获批。

至此,诺尔曼血栓六项检测产品注册证已齐备,化学发光检测平台国内产品注册证已达172张

血栓性疾病是指因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堵塞所引起的相应器官组织病变、坏死,相应功能障碍及损坏等多种疾病的总称,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也是妇产、重症、肿瘤、肾内、各手术科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形成严重威胁。

01
血栓形成三要素——维科氏三角
02
出凝血系统
近年来随着血栓与凝血纤溶研究的不断深入,血栓分子标志物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价值。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和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已经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组成的“血栓六项”是反应机体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系统早期改变的有效指标,适用于血栓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诊断、风险评估、治疗疗效评价。
03
血栓六项的临床意义
04
共识推荐

40%以上的重症患者会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出血不良事件、输血量及病死率可升高4倍以上。推荐使用新型凝血分子标志物判断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类型及预后(推荐强度A,证据等级)

表3 新型凝血分子标志物在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中的表现

05
血栓早期筛查人群
06
应用科室
07
检测平台

提示:
转载/商务,请加微信:datamed001

收藏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